鳳陽國小 鳳陽通學道

環保概念與資源利用的具體展現

  位於小港區的鳳陽國小,曾於2005年申請到社區通學道計劃,建置鳳陽街與水秀路側的通學步道,2006年鳳陽國小再接再厲,本著對於學童及社區的關心,又獲選通過今年度的社區通學計劃,讓學校另兩側的步道也得以完成。

  之所以會連續兩年獲選,主要原因之一是鳳陽國小於三年前成立後,礙於經費並無步道的設置,學生上下學時如果不願走在柏油路上與車爭道,就只能走在充滿土石的路上,導致塵土飛揚,有礙健康與清潔。因此校方積極爭取到2005年社區通學道計劃,首先建置步行學童使用量最大的南側與西側步道,為學童與社區帶來莫大的便利。

  隨著附近小港新市鎮人口越來越多,鳳陽國小運動場也固定租借給鄰居餐旅學院使用,同時學校更因提供社區居民活動而使四周步道的使用量日增,因此北側鳳陽路六巷與東側博學路的步道也就必須早日完成。

  相較於2005年通學步道著重於交通問題的解決,2006年鳳陽國小的通學步道則著重能源與生態教育主題,期使人行步道在交通功能外,也能發揮社教功能。

 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鳳陽路六巷與博學路交叉口轉角的「能廣場」;鳳陽國小吳秋惠校長說,能源與生態教育是學校的推展重點,加上身為海洋首都的一份子,因此2006年通學步道便以太陽造型的圖騰為軸心,結合能源與海洋意象的電鰻為主角,打造了展示乾淨能源的「能廣場」。

  「能廣場」上除了利用太陽能讓電鰻身上的LED燈在夜裡閃爍光芒,也有風力發電設備供應地板嵌燈電源,雖然產出的電力不高,但配合一旁的解說牌,不但可以作為教學與展示用途,更成為學校北端的地標,也打造出鮮明的社區意象。

  而在博學路南端,則有另一處頗具創意的「落葉堆肥場」。原本綠覆率高達70%的鳳陽國小,草堆、落葉相當多,因此便物盡其用,於博學路近水秀路的角落設置落葉堆肥場,運用天然的資源改善學校附近原本貧瘠的土地,堆肥場開設有觀察窗,從步道上使可觀察堆肥的最新變化,不論對孩童或居民都是最鮮活的生態教育教材。

  此外在高雄市致力發展生態廊道的同時,鳳陽國小也責無旁貸地打造小港的生態綠廊,博學路側的步道除了將既有的阿勃勒移往路旁,騰出人行空間,更設置波浪狀的樹穴,種植本土種的苦楝樹;而直立面則種植蒜香藤,使其延著護球網攀緣而上,喬木、爬藤加上下方的矮灌木,形成複層植栽,幫助空氣淨化與噪音阻隔,為學校師生及社區帶來更優質的生活環境。

  通學道計劃完成後,鳳陽國小周邊從原本的一片荒煙蔓草,逐漸成為清新亮眼又具教育性的美麗步道,這不但是一所學校的轉變,更是城市優質空間的延伸,讓人們不論走在高雄任何角落,都享有高品質的生活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