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| 登入| 編輯|觀看| 研習報告| 報告格式下載| 上傳報告|查詢| 登出|| ◎登入後即可編輯心得及上傳報告!

[回樹德首頁]

主旨: 教師專業成長研習心得
依據: 樹德家商103-1學年度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
研習地點: 餐飲教室A
研習時間:103/11/28   
發表者:陳樺亭 文章類別:研習心得 發表日期:103/11/28
被開讀次數:2787 次
心得內容: 文字放大 文字縮小  回上頁
   

103/11/27思考因應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-仿生學途徑
教學案例實作-蓮花出淤泥而不染
研習心得內容:
本次教師成長研習室邀請周鴻騰老師,針對氣候變遷、衝擊與因應作為之間的關係作深入探討,其中提到影響氣候的因素,有海洋變化、火山變化、行星軌道變化、太陽活動等。再加上人類過度能源消耗與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,導致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濃度持續增加 。為什麼會如此?是因為全世界都需要次級能源-電,產生電力的來源大部分來自於燃燒化石燃料。
所以向動植物與地球學習,站在星光下、坐在森林中或涉入威嚴和強而有力的海洋以激起敬畏、驚奇、神秘、興奮和謙卑的感覺,嘗試去感覺其內所含協助我們生存的大量微小生命,學習如何生活得更簡單和更永續,甘地的適足原則,減低你在地球生態足跡的數量及影響。
另外老師也提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,生物長時間與環境互動的結果,經由遺傳與競爭等機制,即可演化出忍受環境刺激的適應能力。生物適應環境的趨勢可分為:形態上的適應、生理上的適應、行為上的適應。例如:
形態的適應:生物可以改變自身的形態來因應環境的刺激,像洄游性的魚類或哺乳類,牠們的體形會趨於流線型以適應水的阻力;底棲性的魚類和甲殼類則趨向扁平以利避敵 。在研究生物如何改變形態來因應溫度變化的學者,提出兩條生態學上著名的定律 ,分別是「阿倫定律」 與「勃格曼定律」。
生理的適應:生物改變其生理代謝以適應環境壓力的現象即是生理適應 。
生理適應的實例如:改變排氨的方式以適應缺水的環境、提高血紅素濃度以適應低氧的環境、以夏眠或冬眠的方式適應高低溫環境、以蛹或卵渡過食物缺乏的季節、鯨豚以改變生產的方式適應水中的生活。
行為的適應:生物會改變行為來應付危險或不良的環境。如鳥類優先餵飽最強壯的雛鳥,是避免因為食物不足而餓死全部雛鳥的適應性行為。
所有生物保護自己的方法,例如:1.個體本身:尖刺突起、皮毛、種子、硬殼。2.化學上:釋放有毒物質,如毒蛇、毒蠍、毒藻。 3.行為上:躲藏 4.形態上 : (1)保護色 (2)擬態 :生物發展出和沒有直接親緣關係的另一生物或環境在外表(形狀,顏色)、聲音或行為上的相似。
仿生學的概念(生物適應環境的本事):生物長時間與環境互動的結果,經由遺傳(hereditary)與競爭(competition)等機制,即可演化出忍受環境刺激的適應能力。 生物為了生存與其生存環境的協調過程,往往是通過形態(shape)、生理(physiological)與行為(behavior)的改變來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機會,適應(adapt)環境以求得生存。在形態上發展與背景環境相似,形成保護色或是偽裝,體色鮮豔且明顯形成警戒色,形態和體色擬態(mimicry)皆與某種生物相似。為了恫嚇天敵而不被捕食。成長過程、變態過程、冬眠方式。
生理上發展出尖刺突起、皮毛、種子、硬殼,或是釋放有毒物質。生物機制、攻擊方式、社會組織、群體生活。以適應當時的環境、繁殖更多的後代,動物的體能和智能就會遺傳下去,在種群中取得優勢。
蓮花效應的應用:目前蓮花效應的概念主要是應用在防污防塵上,透過人工合成的方式,將特殊的化學成分加入塗料、建材、衣料內等等,使其具有某些程度的自潔功能,以實現超疏水防塵的目的。 包括防水底片、防水噴霧劑;外衣、鞋子、車子的外殼、反光鏡、安全帽鏡片、廚具、瓦斯爐等容易髒污的器具表面,甚至飛機的表面 。
發展仿生學必須關注的議題:Benyus(1997)也認為不同領域的專家跨界合作並發展出新的仿生科技、製造過程是新體系時,我們利用了大自然中動植物優越的求生法則所學來的知識,來解決人類的問題,而判斷新的解決之道是否能發揚生命的光輝。因為長久以來我們一直用「對人類好」來判斷這個創新的好壞,而「對我們好」的觀念往往演變成「對我們有利」。以大自然為典範的涵意就是我們必須將「對生命好嗎?」擺在第一位,並相信這個觀點也對我們會好。更要深思的是,仿生學應用於防災科技可以救人生命,但誤用於國防軍事卻可能扼殺生命,這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。發展仿生科技懷著一顆謙卑的心向大自然學習,尊重各種生命,透過了解生命來學習其中的智慧,而不是人定勝天想要操控生命,憑一己的好惡任意去改變生命。如此在發展科技時才能真正達到造福世界的目的,並將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。

最後老師還說給學生書寫讀書心得,必須要求ORID原則,O:觀察大意;R:情緒感受;I:和該科的聯結;D:應用在哪裡。還提供一些相關網站,老師學生可以隨時查一些資訊,例如:國家教育研究院、台灣教育網、科技大觀園、環境資訊中心、科學人、國家實驗研究院、生態資源資料庫等,對教學很有幫助,尤其是每年環境教育融入基礎生物的教學,可以將今天研習資料如入教案中,可以增加教學的多元探討。


以上是本次研習心得。陳樺亭分享

回應此文章: 回應者:

(※ 不回應,可空白!!)

最新更新日期:2014/11/28 下午 02:58: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