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| 登入| 編輯|觀看| 研習報告| 報告格式下載| 上傳報告|查詢| 登出|| ◎登入後即可編輯心得及上傳報告!

[回樹德首頁]

主旨: 奈米科教系列活動「原子力顯微鏡」
依據: 藉由對「原子力顯微鏡」原理解說及實機操作,以使本館「原子力顯微鏡」更廣為推廣與應用,增進教師對奈米科學知識的瞭解,提升教師奈米科技專業職能。
研習地點:
研習時間:095/11/30   
發表者:謝雅玲 文章類別:研習心得 發表日期:095/11/30
被開讀次數:2519 次
心得內容: 文字放大 文字縮小  回上頁

   

西元1970年代末期,隨著科技進步,科學家發現,奈米級大小、介於巨觀和微觀之間的「介觀」物理現象,值得進一步研究。西元1980年代,電子掃描穿隧顯微鏡(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, STM)、原子力顯微鏡(Atomic Force Microscope , AFM)、近場光學顯微鏡(Near-Field Microscope , NFM)的出現,提供科學家觀測、操控奈米尺寸原子、分子的「眼睛」和「手指」;80年代後期,已有大量科學家進入奈米相關基礎研究領域。首先由政府公開將奈米列為重點研究項目的是日本,在西元1990年代初期投入大筆經費,「奈米(nanometer)」一詞就是在此時由日本提出;美國則因經費、人力充足,各方向的研究包括奈米領域一直很多,因此也維持相當領先的地位。
微米(μm) 與奈米(nanometer,nm)都是度量衡單位,1μm = 10 -6m,1nm=10 -9m。而材料尺度由微米到奈米所代表的意義並不只是尺寸的縮小,同時,新而獨特的物質特性亦隨之出現。在奈米的領域下(1~100nm),許多物質的現象都將改變,例如質量變輕、表面積增高、表面曲度變大、熱導度或導電性也明顯變高等,因此也就衍生了許多新的應用。奈米科技便是用各種方式將材料、成份、介面結構等控制在1~100 nm的大小,並改變其操控,觀測隨之而來的物理、化學與生物性質等的變化,以應用於產業。
奈米效應與現象長久以來即存在於自然界中,並非全然是科技產物,例如:蜜蜂體內因存在磁性的「奈米」粒子而具有羅盤的作用,可以為蜜蜂的活動導航;蓮花之出汙泥而不染亦為一例,水滴滴在蓮花葉片上,形成晶瑩剔透的圓形水珠,而不會攤平在葉片上的現象,即是蓮花葉片表面的「奈米」結構所造成。因表面不沾水滴,污垢自然隨著水滴從表面滑落,此奈米結構所造成的蓮花效應(Lotus Effect),已被開發並商品化為環保塗料。
原子力顯微鏡(Atomic Force Microscopy, AFM):該設備屬於掃描探針顯微技術(SPM)的一支,是由Binnig等人於1986年所發明的,具有原子級解像能力,可應用於多種材料表面檢測,並能在真空、氣體或液體環境中操作,因此能用來觀測生物樣品、易氧化之材料以及在危險環境中的樣品等。其主要是利用原子間凡德瓦力和距離之關係,而藉由探針受力來測量表面輪廓,針尖與樣品之間的距離變近時,凡得瓦力會變大,探針臂會有較大程度的彎曲,藉此來測量表面輪廓。
掃描探針顯微技術(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:SPM)係指具有『掃描機制與動作』及『微細探針機制』的顯微技術;而原子力顯微鏡(1986年誕生)為掃描探針顯微技術(SPM)的代表儀器,其在科學上的應用已非侷限於奈米尺度表面影像的量測,更廣為應用於探索奈米尺度下,微觀的物性(光、力、電、磁)量測,對奈米科技有直接的助益。AFM是由Binnig等人於1986年所發明的,具有原子級解像能力,可應用於多種材料表面檢測,並能在真空、氣體或液體環境中操作。AFM之探針一般由成份為Si或Si3N4懸臂樑及針尖所組成,針尖尖端直徑介於20至100nm之間。主要原理係藉由針尖與試片間的原子作用力,使懸臂樑產生微細位移,以測得表面結構形狀,其中最常用的距離控制方式為光束偏折技術。AFM操作模式可區分為接觸式(contact)、非接觸式(non-contact)及間歇接觸式(或稱為輕敲式,intermittent contact or tapping)三大類,不過若要獲得真正原子解析度,必須以非接觸式的操作模式在真空環境下方能得到。目前原子力顯微鏡(AFM)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,包括表面形貌量測、粗糙度分析及生醫樣品檢測等。
原子力顯微鏡(AFM)屬於掃描探針顯微技術(SPM)的一支,此類顯微技術都是利用特製的微小探針,來偵測探針與樣品表面之間的某種交互作用,如穿隧電流、原子力、磁力、近場電磁波等等,然後使用一個具有三軸位移的壓電陶瓷掃描器,使探針在樣品表面做左右前後掃描(或樣品做掃描),並利用此掃描器的垂直微調能力及迴饋電路,讓探針與樣品問的交互作用在掃描過程中維持固定,此時兩者距離在數至數百A°(10-10m)之間,而只要記錄掃描面上每點的垂直微調距離,我們便能得到樣品表面的等交互作用圖像,這些資料便可用來推導出樣品表面特性。如附圖是原子力顯微鏡(AFM)的結構示意圖。
AFM的主要結構可分為探針、偏移量偵測器、掃描器、迴饋電路及電腦控制系統五大部分,最常見的機構如圖6-4所示。距離控制方式為光束偏折技術,光係由二極體雷射產生出來後,聚焦在鍍有金屬薄膜的探針尖端背面,然後光束被反射至四象限光電二極體,在經過放大電路轉成電壓訊號後,垂直部份的兩個電壓訊號相減得到差分訊號,當電腦控制X、y軸驅動器使樣品掃描時,探針會上下偏移,差分訊號也跟著改變,因此迴饋電路便控制z軸驅動器調整探針與樣品距離,此距離微調或其他訊號送入電腦中,記錄成為X、Y的函數,便是AFM影像。
AFM的探針是由針尖附在懸臂樑前端所組成,當探針尖端與樣品表面接觸時,由於懸臂樑的彈性係數與原子間的作用力常數相當,因此針尖原子與樣品表面原子的作用力便會使探針在垂直方向移動,簡單的說就是樣品表面的高低起伏使探針作上下偏移,而藉著調整探針與樣品距離,便可在掃描過程中維持固定的原子力,此垂直微調距離,或簡稱為高度,便可當成二維函數儲存起來,也就是掃描區域的等原子力圖像,這通常對應於樣品的表面地形,一般稱為高度影像。
AFM的操作模式可大略分為以下三種:(1)接觸式:在接觸式操作下,探針與樣品問的作用力是原子間的排斥力,這是最早被發展出來的操作模式,由於排斥力對距離非常敏感,所以接觸式AFM較容易得到原子解析度。在一般的接觸式量測中,探針與樣品問的作用力很小,約為10-6至10-10N(Newton),但由於接觸面積極小,因此過大的作用力仍會損壞樣品表面,但較大的的作用力通常可得到較佳的解析度。因此選擇適當的的作用力,接觸式的操作模式是十分重要的。(2)非接觸式:為了解決接觸式AFM可能損壞樣品的缺點,便有非接觸式AFM發展出來,這是利用原子間的長距離吸引力『凡德瓦爾力』來運作。凡德瓦爾力對距離的變化非常小,因此必須使用調變技術來增強訊號對雜訊比,便能得到等作用力圖像,這也就是樣品的高度影像。一般非接觸式AFM只有約50nm(10-9m)的解析度,不過在真空環境下操作,其解析度可達原子級的解析度,是AFM中解析度最佳的操作模式。(3)輕敲式:第三種輕敲式AFM則是將非接觸式加以改良,其原理係將探針與樣品距離加近,然後增大振幅,使探針在振盪至波谷時接觸樣品,由於樣品的表面高低起伏,使得振幅改變,再利用類似非接觸式的迴饋控制方式,便能取得高度影像。
由於AFM具有原子級的解析度,是各種薄膜粗糙度檢測,及微觀表面結構研究的重要工具,並且也很適合與掃描電子顯微鏡相搭配,成為從mm至nm尺度的表面分析儀器;而AFM亦可在液體環境中操作,更可用來觀測材料表面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的變化,以及生物活體的動態行為,可廣泛應用於生物科技及醫學科技上。另外就是AFM亦可應用於奈米結構之製作與加工,目前已有多種可行方法,應用於超高密度記憶裝置及次微米電子元件的製作。
參考資料
1.http://elearning.stut.edu.tw/caster/3/no6/6-2.htm 研究所固態物理
2.http://nano.nsc.gov.tw/main/1/1_03.html

回應者:路人甲    時間:2006/12/5 下午 04:16:44
內  容:奈米科技真是偉大呀!奇蹟再造...
  
回應此文章: 回應者:

(※ 不回應,可空白!!)

最新更新日期:2006/11/30 上午 10:09:46